白色的瓷片闪着光亮,阳光透过绿色的树荫洒在平整的地面,储物柜里的碗筷和蔬菜摆放整齐,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以下简称“济源示范区”)下冶镇大岭村赵发展家的厨房处处透露着生活的品质和希望。这是2018年秋他用政府补助的3000元资金对厨房改造后的场景。这样的设施不仅自己用着舒心,也让亲戚们眼前一亮。赵发展高兴地告诉亲戚们:“这要感谢济源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是他们的危房改造好政策,让我有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厨房。”
实施“六改一增”措施,就是赵发展所说的好政策,也是济源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农村危房改造的工作创新。他们一方面全面推进改造任务,另一方面对未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六改一增”,即改院、改厨、改厕、改门窗、改墙(地)面、改照明灯以及增添或更新简单家具,标准为每户3000元。政策实施以来,共为597户住户补贴资金178.5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民居住生活环境。
一切以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为宗旨,力争让所有百姓住进亮堂的、城市化的住房,同时因地制宜,把农村危房改造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在追求“新”的路上,他们又在保护着“旧”。位于王屋山下的济源示范区,危房改造所涉农户88%以上分布在山区。当地对省级传统村落及位于景区和景区周边的村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点修缮保护,保留传统建筑风貌。比如,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脱贫致富的邵原镇双房村、神沟村,山谷下的房屋经过改造变得古色古香,带动了农家院经济发展。金秋时节,这里能看到满山红叶飒飒,老百姓把火红的柿子、金黄的南瓜、饱满的山楂摆在路边,供游客品尝、购买。通过发展旅游业,户均年收入增加8000元以上。整个村子保留着淳朴的民风,彰显着蓬勃的生机。
为了更好地推动危房改造工作,济源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坚持定期总结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想尽一切办法完善、创新工作措施,坚持做到技术服务到位、政策宣传到位。
2018年2月,该局委托济源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按照造价低、功能好、安全性高、符合农民居住习惯的原则,设计出4种不同面积、不同户型的农房改造通用图集,印发给各镇,供危改户参考选择,既方便了有关人员入户宣传协调,也为危改户盖新房提供了极大便利。
考虑到农村建筑工匠是农房建设主力军,为确保建房质量,该局还联合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培训班,对农村危房改造最急需的危房加固技术、质量检查验收、建设基本技能等内容进行重点培训,编印农村危房改造工匠培训专用教材,培训合格后发放证书。
济源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万玉经常说,农村危房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事关脱贫攻坚成色,必须调动全局力量推进。2019年7月,危房鉴定大排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该局从二级机构抽调精兵强将近300人驻村推动。抽调人员全部吃住在村里,仅用9天就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作为农村危房改造牵头单位,该局不等不靠,多方筹措资金,2015年至今完成了2906户改造任务,发放补助资金5102.405万元,全面实现了农村危房“清零”。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艰辛,也更艰险——进村入户开展鉴定、监督指导,往往只能徒步,一天步行超过两万步是常事;有时加班至深夜,测距甚至需要用手机上的灯辅助;下雨天开车,车轮陷进泥里很常见,甚至有一次急弯下坡,车辆侧滑到路边被死死卡住,直到村民闻讯赶来,生生把车子抬了出来……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工作人员从未言过辛苦或放弃,他们坚毅的品格早已融入了对百姓的赤诚。
济源示范区还为60周岁(含)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范围、贫困残疾人家庭或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老人设立了“增孝扶贫‘积极改善老人住房条件’补助资金”。消息发出后,邵原镇段洼村村民崔保玉和王小霞立刻响应了。他们都有为老人盖新房的打算,但由于经济条件不好,一直无法落实。现在有了好政策,自己再也没有理由拖延了。新房建好并经评定为合格后,政府为他们每户各补助了8000元。住上新房子,老人们心里由衷地高兴:“新房子明亮、舒适,盼了一辈子啊,值了!”
(作者:酒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