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

唐山中心: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住房公积金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 公积金信息化(西安)研究中心   编辑: 陈振华 时间: 2020-12-22
分享到:

唐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下辖17个分支机构,市中心区设有一个贷款中心、两个管理部,在各县(市)区设有14个分中心,中心机关设有11个处室。中心以“勇争第一,誓创一流”为目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坚推动各项工作在“争第一”中阔步前行、在“创唯一”中彰显担当,实现了住房公积金事业的跨越发展,持续展现唐山公积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作为、新形象。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业务开展,切实做到“两手抓”,全面综合打好政策、资金、科技与服务“组合拳”,为实现“六稳、六保”目标任务加油助力。截止到202010月底,中心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775.39亿元,归集余额369.58亿元;职工累计提取住房公积金405.81亿元;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545.82亿元,个贷余额326.98亿元,个贷率88.47%。累计个贷总额、个贷余额、累计提取总额、个贷率均位居第1位,累计归集总额和归集余额位居第2位。

一、创新业务运营机制和惠民举措,实现作用与效益“双突破”

一是立足应缴尽缴,不断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受益人群。坚持把推进制度更大扩面,努力实现“应建尽建、应缴尽缴”作为贯穿工作始终的主线,以大型私营企业为突破口,以落实推进缴存公积金纳入劳动合同为抓手,加大人事代理及劳务派遣人员的建制力度,通过入企宣讲、上门催建,开展攻坚行动,形成“以点带面”的建制缴存效应。同时,启动实施灵活就业人员自愿缴存公积金工作,打破了单位和职工共同缴存的传统模式,将游离于单位之外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了公积金保障范围,使公积金制度覆盖了更多的从业者。近年来,我市每年新增缴存职工约1.5万人左右,年归集额已由“十三五”初期的50多亿元提高到现在的90亿元。

二是立足应贷尽贷,全力支持缴存职工住房消费。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密切关注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精准做好政策落实执行方面的衔接,着力凸显住房公积金制度优势,支持满足缴存职工的贷款需求。落实《关于维护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购房贷款权益的通知》要求,对限制、阻挠、拒绝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展专项整治。近年来,我市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量不断提高,由“十三五”初期的30多亿元提高到现在的60多亿元,累计支持20余万户职工购房,平均每年惠及近2万个家庭。

三是立足“六稳、六保”,积极做实做好惠企惠民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因时因地制宜,分级分类指导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科学制定缓缴、补缴方案,切实帮助企业降费减负,加快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对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予以重点关注,落实落细各项支持措施。全市累计缓缴企业达907家,涉及职工12.28万人,累计缓缴金额达5.29亿元,位居全省第1位。同时,为减轻职工还贷、租房压力,疫情期间贷款逾期不做处理,提高租房提取额度,确保职工贷款、提取等业务不受影响,给职工吃下“ 定心丸”。今年受疫情影响累计不作逾期处理的贷款达5530笔,不作逾期处理的贷款余额11.27亿元,共有1796人提高了租房提取额度,累计金额148.39万元。

四是立足保值增值,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是支持廉租住房建设的一项有效资金来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之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目前,我市住房公积金已累计向财政上缴廉租住房建设补充资金31.08亿元。同时,持续强化全市住房公积金存款资金运作,打好科学理财“组合拳”,密切关注国家金融政策,充分平衡资金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全力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性资金支持。

五是立足统筹发展,建立健全相融相助的市县两级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构建全市住房公积金统筹发展、共享发展新格局,充分汇聚各方工作力量,促进住房公积金事业发展,今年9月份,我们以市公积金管委会名义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促进公积金发展的意见》,通过建立工作交流沟通、政策事项会商、信息数据共享、执法检查协作、反馈通报评价等五大工作机制,构建了市县两级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协同发力的工作体系,统筹加强县(市)区党委、政府对住房公积金工作的协调指导,为支持促进住房公积金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构建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体系,打造效率与安全“双保险”

一是筑牢资金安全防线。不断探索完善资金运行机制,全面修订财务资金、会计核算等有关制度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资金流转、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和日常管理等内容,重新梳理构建了财务、会计工作管理机制,并通过指标评价、数据预警、运行监控等措施,保障资金安全运行。同时,严控各个工作节点,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层级授权的工作体系,切实防范资金风险。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行线上审批和在线监控,实现了业务网络办理、资金网络划转、数据网络留痕,对资金的收缴、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可以对任一时间发生的业务进行监控,对任一地点办理的审批进行扫描,对每名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记录,对每笔资金的流向进行跟踪,对每一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实现了人防、技防、制度防三结合,确保了资金安全。

二是建立“负荷式”监督管控模式。为了实现有效监督管理,建立了“负荷式”监督管控模式,实行季度联合检查稽核、内部审计、电子稽查、日常检查与第三方监督于一体的监督管理机制,对照30大项、107小项检查内容和标准,对管理和业务中的风险点认真梳理排查,针对风险点强化制度约束和内控管理,及时纠正和处理不合规操作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规范。

是加强内部廉政风险防控。依据职权范围,对各项行政权力进行分析、识别、评估风险,共查找出风险点85个,针对每个风险点、每项防控措施,都分解落实了廉政责任,并纳入了年度考核。同时,认真落实《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防范化解风险履责承诺书》,健全业务办理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内部责任制度和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四是严厉打击骗提骗贷行为。与公安、人民法院等综合执法部门建立跨部门联动执法机制,组织开展打击骗提骗贷联合专项行动,坚决查处通过非法网站、公众号、电话传播违规提取公积金广告及协助职工骗提骗贷的非法中介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中心组合运用通报、纳入失信黑名单、媒体曝光等多项措施对骗提骗贷行为进行惩戒,对情节严重的,依法移交公安机关处理,促进住房公积金安全有序运行。

三、以信息化建设推动服务提档升级,引领品质与形象“双提升”

一是聚焦“线上跑”,推出业务办理“云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网络和自助终端为载体,持续改进服务方式,拓宽业务办理渠道,整合了门户网站、网上业务大厅、微信公众号、自助终端、支付宝城市服务、冀时办APP、河北政务网、手机APP12329客服热线等10个终端服务渠道,覆盖了单位汇补缴、封存、个人开户、公积金贷款提取、退休兑付、提前还贷、政策咨询等诸多业务。目前,开通网厅缴存的单位达到5586家,占全部缴存单位的8成以上。联合市有关部门印发了《住房公积金贷款“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通过延伸服务链条、优化审批环节、全面缩减证明类材料和办理时限等手段,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实现了贷款“最多跑一次”的目标。目前,已有涉及缴存、提取、贷款业务的30项服务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其中5项实现了“零跑腿”,业务办理时限压缩率达75%,证明要件精简率达55%

二是立足“一站式”,实现业务极简快速“三可办”。第一是全天可办。市主城区市民服务中心实现窗口办事时间无“断档”,即在工作日的中午、双休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等时间段继续为群众提供服务,实现窗口服务不“打烊”,最大限度满足缴存企业和职工办事需求。第二是全市通办。网上缴存、汇缴、补缴、职工开户、转移、全款购房提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提取、死亡提取等23项缴存、提取业务实现全市任一网点办理,2项提取业务实现主城区通办。第三是一站即办。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先后与房产、公安、民政、银行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了房屋交易登记、婚姻登记、银行住房贷款信息的即时查验,借助“河北省法人库共享应用平台”,推进“多证合一”,缴存单位可自主查询、自主开户,实现了“一证一网通办”。

三是坚持“精细化”,用好电子稽核常态化整改“矫正器”。以开展电子稽核为抓手,构建规范精细的基础数据平台,把查偏纠错与夯实基础工作相结合,把推进问题整改与优化精细化管理相结合,把规范基础数据、提升数据质量作为重点任务,对照有关业务规范和标准,严格细致排查存疑数据,对35个风险点进行逐项分解,分别从政策层面、业务操作和历史缺失等方面进行认真检视。采取“疑点数据零容忍、安全隐患零盲区、责任落实零缝隙”的态度,通过科技筛查、数据比对、人工核查,全面筛查存疑数据,业务信息、身份信息等14大项、35小项、24万条存疑数据全部清理完毕。研发了电子稽查子系统,对每天新产生的存疑数据实现第一时间掌控,实现了自动比对数据、自动生成报告、自动下发任务。通过电子稽核,事前夯实完善了有关制度,事中有效实现了业务办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事后健全了立体式的监督体系,打造了公积金数据的高质量、高标准管理运用的新格局,为缴存职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服务奠定了基础,电子稽核业务评分位居全省第1位。